关于背台词有一个很有名的老笑话。在这里提它只是因为它可以证明不顾刺激、角色等因素一味死记硬背的危险。
据说有三位几年没演过戏的老人共同出演一部夏季轮演剧目。他们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熟悉各自的角色,所以直到首演之前都在疯狂地背台词。那晚演出一切顺利,直到第三幕中途,台上所有的对话突然中断了。舞台监督兼提词员赶紧提示下一句台词,但演员们没有理会。
一位老人重复了几句已经说过的台词,接着往后演,然后到了同样的地方——台上再次沉默。舞台监督又一次拼命提示那句台词,另一位老人重复了几句已经说过的台词,接着往后演,又在同样的地方卡住了。舞台监督爬进壁炉布景,直接在靠着壁炉架的第三位老人耳边悄悄提示了那句台词。老人看着舞台监督的眼睛说: “该死,我们知道台词,问题是该谁说?”
如果你打算“背台词”,记住台词就是最简单的步骤。但实际上,你永远都不应该“背台词”。我之前说过,台词本身并不重要,角色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台词才重要。如果你仅仅是记住了台词,那你是在“掐点儿”作答,而不是对刺激做出反应。结果会很可悲:你会记住一系列话语,然后“掐着点儿”把它们念出来,但它们听起来缺乏联系和深度。
台词本身并不重要,角色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台词才重要。所以,如果演员能和引发他下一句台词的刺激产生恰当的联系,知道那个刺激对他的真正意义,并对其暗示的后果做出反应,那么他说出来的台词必然会是合理的。无论那个刺激是某人说的话、某人做的事、天气状况、一阵牙疼,或是某种情感、某个想法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在剧本中标出引发你的台词的刺激反应,不要标出你自己的台词,这个方法在记忆过程中会很有帮助。
假如你动用全部感官熟练掌握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模式,忘记台词的危险自然微乎其微。而且,如果适应了对刺激产生反应,而不是“掐点儿”作答,你会更善于接受对手的言行所传达的信息,会对其语调的抑扬顿挫更加敏感,也会察觉到其微妙的肢体表现透露出的那些台词的本意。别人和我们说话时,重要的是深层含义,而非话语本身。
例如,一个人深情地凝视着你的双眼说“我爱你”,你会产生某种情感。而如果他看着别人或者自己的手表说出这三个字,你产生的情感就会不一样。也可以尝试以更多不同的方式(从愤怒、嘲笑到怀疑,等等)说出这三个字。也就是说,如果善于接受在任意时刻接触到的刺激,你就能够吸收它们,让它们对你产生影响,然后毫不费力地做出反应,即说出你的台词。
如果害怕忘词,总在想自己下一句应该说什么,你对刺激的接收就会中断,从而导致表演单调、缺乏想象力,(最糟糕的是)完全没有与对手的交流。归根结底,当演员进入符合角色的刺激——反应模式,伟大的表演就诞生了。
在电影拍摄中,演员的反应机制没有机会像在舞台上那样起作用。你可能先和一个演员拍了一场主镜头的戏,一切都很顺利。然后在拍你的特写镜头时,另一个演员可能根本不在片场,他的台词可能是由场记或者导演来念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的反应必须针对他在主镜头和特写镜头(如果他在你之前拍完了)中的表演,而不是根据你希望他做出的或你模糊记得他做过的表演。你的表演必须延续对手戏中的状态,而这并非易事。
假如有人质疑这一切是否必要,请记住:当剪辑师、导演和制片人终于把所有素材整合成一部电影时,观众会看完另一个演员说完台词或做完动作,再来看你的反应。如果你没有对另一个演员的言行做出正确反应,你看起来好像在演另一部电影。
|